怎樣做好標籤頁?

下好標籤的文章可能寫不完,但怎樣做好一個標籤頁呢?

標籤是用來描述一件事、了解一篇文章、搜尋一個答案、理解一個想法動機、營造一個情境的基本單位,因為文章本身都是很獨立的,透過這樣的切割,就可以用這樣的基本單位去「聚焦」,然後去「延伸」。

所以一個標籤頁是否能夠讓讀者做這樣的「聚焦與延伸」,這樣才是好的標籤頁,因此一個標籤頁不該只是那麼單純的把用到這個標籤的所有「文章」、「商品」、「影片」、……列出來那麼單純而已,而是透過這樣的呈現讓這個「標籤」得已有「洞見/Insight」,有「脈絡/Thread」

但基本上的這些「物件(文章、商品、影片、…..)」本身就應該具有相關的標籤,所以至少我們可以透過這樣的列表知道幾件事情:

標籤之間的關係

標籤關係是最單純的,甚至是可以深化這標籤的豐富度,這個關係往往是種「距離」,也就是語意的關聯度,這關聯度可以是「等同」「從屬」「相反」等等,或只是單純的「相提並論的機會」。

馬習會當時最主要標籤的引力圖

這樣的關係不只是讓網頁與網頁之間有連結,更可以加強「潛在語義索引(Latent Semantic Indexing)」,也就是語意網路(Semantic Web)的另一種呈現,讓語意與概念有更完整的呈現,這不只是判斷一個內容的完整度,更可以知道一個文章語意的一致性,也更可以做更廣泛的延伸。

一個潛在語義索引的範例

但這個關聯性是否要用所謂的「標籤雲/文字雲」來呈現是未必,因為這樣的呈現型式雖然是有趣,只是能夠延伸運用的價值並不高,或許只要專心在如何提升給使用者有點擊意願的 UI/UX ,以及所建立的連結對 SEO 的影響。

標籤的數字

標籤除了關係外,還是有很多數字在後面,雖然所謂的「關係/距離」本身也通常是個數字,不是單純的「屬性」而已。

在後端編輯平台中,最後當要輸入標籤時往往會出現這個網站已經有幾篇文章有用過這個標籤,這是讓寫文章的人更了解這文章的定位,當然這種數字還有幾種計算的方向:

  1. 這個標籤有幾篇文章,或這篇文章出現的次數
  2. 這個標籤的重要度或價值
  3. 這個標籤的熱門程度或搜尋量

雖然說有時數字是較難直觀的,因此要畫成前面所說的「標籤文字雲」或許比較容易了解,但有時更可能是的是用三軸(X軸、Y軸與大小) 來畫出來,會比只是一個單純的數字 (純量/Scalar) 會更有意義。

標籤的歷史

但上面的數字是會隨著時間變化的,尤其是熱門程度這部份,其量體依時間軸的變化就會是相當有趣的事。

事實上隨著內容與事件的增加,標籤與標籤的距離也會改變,甚至有本質上的改變,例如「當選/離職」就會讓這個「AKA/as know as」不一樣,所以若是把整個時間軸展開,就會發現有標籤的關係一直在改變,這樣的改變通常是具有很高的意義的,有時比單純的距離關係更有意義。

2015 年 1 月時,新文易數做的標籤時間軸 (很可惜找不到單一標籤的變化圖)

通常標籤因為時間軸的變化有劇烈的變化,往往代表有個很重大的事件發生,若是把這個事件與時間軸整在一起就會相當有趣,也更顯得有意義,這個在有時間軸的圖表就很常見了,但困難的是如何選定那個時間點與那個事件,這就有很很麻煩了,或許在未來透過 AI 能夠更自動化或半自動化的達成。

標籤的描述

通常標籤是一個名詞,大多是「人事時地物與其因果」的名詞集合,這在資訊與內容是很重要的,就像是一本書最後會有「Glossary/詞彙表」一樣,有了這個這個詞彙,當然就是要有其「名詞解釋」。

透過一段說明,讓大家更容易了解這個標籤字詞是在做甚麼,包含前面說的關聯標籤、標籤歷史等等都是基本的外觀,但若是能夠透過一段話來讓大家知道這標籤是在說甚麼有時是更直接的。

通常最基本的作法可以有:

  1. 由編輯直接去整理
  2. 串接外部資料庫如 Wiki
  3. 透過 AI 去整理資料

透過這樣的標籤的描述,甚至最後把標籤頁從「中間頁」等級變成「內容頁/目的頁」,讓標籤頁不只是聚焦概念、導引閱讀、創造連結,甚至變成可以用來直接獲得流量的「落點頁」也不是可能。

標籤的標籤(標記)

標籤頁有了內容,就應該可以更具體的去定位與「特化」其特徵,例如在 Google 結構化中有常見的這幾項:

影片、商品、商家、食譜、書籍、活動、…….

等等的這些項目,而要知道現在這個標籤對應的是甚麼樣的「屬性」才能夠提供較正確的結構化資料 (Structured-Data) 標記,這樣才能夠讓 SEO 做得更好。

當然有對應的項目就該有對應的內容,這些是須要去產生這些資料才能讓這樣的 meta-data 更有意義。

這部份因為已經寫在「新媒體的未來實作 (IV) 標籤篇」的項目了,所以可以直接請大家看,且這篇文章講有關「標籤」的事情更多,但基本上是不屬於「標籤頁」的事,就不重複說明了。

標籤頁的未來?

標籤頁本質雖然是個中間頁,中間頁最大的好處是連結通常比內容頁更多,但相對的就是內容會較少,甚至會因為這標籤頁的項目太多或是太少而較難「閱讀」。

且中間頁在 Google 的演算法中,這 10~20 年真的是起起伏伏,有時是很重要,有時又不重要,有些網站標籤頁是完全沒有流量,但又有些網站流量可以到 20% 以上,畢竟標籤頁是種很容易有「語意聚焦」的頁面,只要是內容與須求是存在,配合其可讀性就很有機會。

換句話說,只要讓讀者/使用者看到這樣的標籤頁覺得有價值,基本上 Google 的 RankBrain 就是在模擬這樣的模式,並不是說只要是中間頁就不行,最終還是要做出有意義的網頁。

事實上還有另一個大問題,「搜尋頁跟標籤頁有甚麼不一樣?」,但這問題有點大,找機會再來寫吧…..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