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MP 過期了嗎?還可以吃嗎?

[FAQ] AMP 沒死,Google 將在六月改採其效應為搜尋排名因子,AMP 反而會更重要

Gene Hong, 還是黑貘
8 min readMay 21, 2021

當我們不再打開 Modem 撥接上網時,或是我們甚至不再去管甚麼是 On-Line/Off-Line (上線/離線) 的狀態時,代表的是網路不再有意義了嗎?不,剛好這才是真正的網路世代的開始。

簡單來說甚麼是 AMP?

或許有一部份的人在看這篇文章已經寫過 AMP 的網頁,或是有一部份人有在經營操作,但絕大部份的人都不知道甚麼是 AMP,雖然只要在用手機上網搜尋的人 99% 都有用過 AMP,但他們不自知,那甚麼是 AMP?

AMP 的特色就是大家一起公用相同的 Javascript,讓這些網頁可以用快取而不再花時間與流量去讀取這些網頁用的程式,而能夠輕易的讓網頁設計者依不同裝置都有能夠最好最快的瀏灠體驗。

上面這段是乎略很多細節,例如不只是對程式,還對最吃資源的圖片、影片以及廣告都有對應的處理方法,但也是這方法跟一般我們常用的 HTML Tag 不太一樣,所以在開發時會覺得非常彆扭,只是更該知道若是要自己要寫好一個又好又快的 RWD 網頁體驗是相當不容易的。

聽說 Google 不再推 AMP 了?

Google 在 2017 年時對使用 AMP 的網頁與網站,在搜尋排名因子 (Ranking Factor) 有加分,因為 AMP 對於手機版的網頁瀏灠有很大的益助,因此 AMP 網頁往往在 SERP 搜尋引擎結果頁排名都會較高,尤其是在手機搜尋上面,但在 2020 年這項措施因為很容易被詬病球員兼裁判,所以就說在 2021 年 5 月就要停止這個加分項,而採用 Core Web Vitals (網站核心體驗指標) 為基準。

而在 2021 年 4 月時,Google 又進一步改善了 CWV (Core Web Vitals) 的問題,包含解決 CrUX 的報表而提出了『網頁體驗』的報表,讓網站經營者知道到底使用者有沒有更快的讀到網頁(LCP),更穩定的看到內容(CLS),更快的可以輸入(FID)之類項目指標,由這些更多綜合因子來取代網頁有沒有採用 AMP 來做判讀,但也因為這些指標與報告還有很多問題,所以原本說的時間表從 5 月延到 6 月了。

從 AMP 到 CWV 到 Page Experience 『網頁體驗』代表著甚麼?

事實上 AMP 只是一種提升行動裝置網頁體驗的方法論,尤其是在面對如此多樣性的行動裝置與平台,如此複雜的開發環境與 Framework 時,能夠採用一個較為單純的架構去開發,但真正的目的若是提升行動裝置網頁體驗的話,就應該回歸初衷由這使用者體驗來決斷,而不是由這個方法論來判別。

只是開發過系統的人就知道,要去定義或是指標化甚麼是網頁體驗是相當困難的,單單 PageSpeed 的演算法就改過很多次,LightHouse 更有不同的版本,CWV (CrUX) 的效率與問題還有一大堆要解決,甚至在實務上看 Search Console 的 Page Experience 還是有 Bug,不意外 Google 會延後這項改變的時間表,但回歸解決問題的本質是對的,就是好的網頁體驗。

那網頁體驗的好壞應該是要以甚麼為基準?

以新版的 Search Console 因應 Page Experience 有了兩項變動,一個是在『搜尋結果/成效』=>『搜尋外觀』中多了良好網頁體驗的點擊、曝光、點閱率與排名,以及多了『網頁體驗』的項目,其中最重要的兩個新項目是『良好的網址』及『良好網址的曝光總數』。

良好網址的定義是:

截至上次圖表更新日期,在「網站使用體驗核心指標報告」中具有「良好」狀態,而且在「行動裝置可用性」報表中沒有任何行動裝置可用性問題的行動版網址百分比。

良好網址的曝光總數說明是:

於圖表顯示的時間範圍內,提供良好網頁體驗的網址在 Google 搜尋上的曝光次數總計。

當然良好網址的曝光總數是越高越好,而良好網址百分比也是越高越好,在目前的觀察中,做得好的網站往往可以到 99% 以上的良好網址比,而只要對行動裝置體驗有去改善的話超過 80% 是很正常,60% 可以說是及格的基本,相反的,沒做好的網站往往是個位數甚是 0 %。

那網站經營到底該不該推動 AMP?

的確回歸初衷,推動 AMP 是為了改善好的網頁體驗,若你網站的 PageSpeed 分數很高,下面的指標都是綠色的,Core Web Vitals (CrUX) 也都是良好綠色的,而良好的網址百分比也是 90% 以上的話,就真的恭喜你,可以不用去管 AMP 到底怎麼做,尤其當第一次導入時會遇到工程師與程式設計師他們不想學新技術時遇到的強大阻力。

但不得否認的,現在能夠有好的 CWV 或是 PE (Page Experience),可以說大多數是早已導入 AMP 的人,甚至打開 CWV 的報告,更是會發現行動狀置報告 Good 良好部份的網址往往只有 AMP 才做得到,即使還是有很多甚至超過一半的不良或是須要改善的網頁,但最後網頁體驗良好的網址比例是超過 90% 的,雖然現在可能是因為 AMP 的良好體驗而導致大部份的流量到這些 AMP,但之後在更強化良好體驗的網頁時,代表的是有良好體驗的網站流量會更高,相反的是沒有良好網頁的網站流量會更低。

所以雖然真正的選擇是:

  1. 放棄 AMP 而努力的提升 Core Web Vitals 及網頁體驗
  2. 使用 AMP 讓 Core Web Vitals 及網頁體驗提升

這兩個選項到底是那個簡單,最簡單的是答案是問網站的開發技術人員,在他們既有的技能點覺得做那項目,比較容易快速的做到。而選 1 的人當然就不用管 AMP 了,只要把 AMP 當做是 Best Practice 找出自己的方法說不定會更好。

不用 AMP 做為 Ranking Factor 是好事嗎?

這當然是好事,因為這不只是倒果為因,且定義單一技術來做排名因子絕對不是好事,甚至會被認為這是種壟斷,雖然 AMP 不是被 Google 『擁有』,但主導權是在 Google Community 上是無庸置疑的。

但最大的問題不是在這邊,而是網站因為內容所須要的呈現方式不同,須要採用不同的方法與技術,而這樣的技術不相容既有的 AMP,而真的要去推動成為 AMP Components 也是有門檻,而不用 AMP 做為 Ranking Factor,可以讓這些專業的網站發揮他們的技術能力,去做好網頁體驗是好事,此時做 AMP 反倒是 UI/UX 的枷鎖,不是好事。

那 Google Search 不再特別對 AMP 做優惠有壞事嗎?

雖然說這件事情不是壞事,但事實上以 AMP 單純的就是 Valid (有效/有做) 或沒有做,也就是 0 與 1 簡單的判斷是相當簡單,但現在不只是 Core Web Vitals 本身就要切割成 LCP (Largest Content Paint),CLS (Cumulative Layout Shift)及 FID (First Input Delay) 等等的次級指標,然後把這次級指標組成好與壞,雖然會更全面,但會更複雜。

AMP 理論上是最好提升行動裝置體驗的主要方法論,之前可以跟沒興趣了解技術與實作的『長官』直接說:AMP 做了會加分,會提升流量喔… 這麼簡單的一句話,現在變得要了解 CWV 到 Good Page Experience,可能當還沒解釋完那三個主要指標他們已經昏頭轉向,最後無法決定,這可能是最大的問題。

但這個問題不是技術問題,而是實務與經營管理的問題,只是也知道,網站的開發真正的問題往往不在技術,而是在於其政治層面,尤其是越複雜越容易卸則也越難推動。

AMP 真的會死嗎?那時會死?

AMP 是為了好的行動裝置網頁良好體驗而出生的,當這個須求不存在的時候就是該結束其生命週期的時候,但是在甚麼情況下 AMP 會死呢?當然可能性很多:

  1. 有一種 Framework 比 AMP 更好使用,更好開發,且也能解決行動裝置在 UI/UX 的諸多問題時,AMP 就會慢慢凋零了。
  2. 行動裝置的計算能力、顯示的局限性、操作的便利性都改善時,慢慢的桌機與行動裝置的界線不在存在時,AMP 就真的會死了。

當然第一個可能性是比較有機會,雖然現在還沒聽說,而第二項可以說是簡單,但也不是這兩三年會發生的,因為這也說是整個人機介面的革命與顛覆才做得到,但我是更期望發生。

只是在之前,先好好的把網頁體驗做好,而這部份最快的方式就是在嘗試使用 AMP 的經驗之後,去跨出比 AMP 更好的一步吧。

--

--

No responses y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