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影儀表板開始運作:真的可以從觀看次數看民意嗎?

--

在 2006 年的時候,看到了一篇新聞說到『知名部落客XXX』的時候,就在想這個人為甚麼我都沒聽過,是我孤陋寡聞嗎還只是新聞炒作,當時就有了動機,透過各種『社群訊號』來計算一個部落格的知名度做排名,也就是當時寫部落格的人都知道的『部落格觀察』。

最後經過部落格觀察排行榜的計算,就可以知道這個部落客是排行約 4xx 名的『不怎知名部落客』,因此這新聞報導若不是種眼界不足就是種炒作。

若民主是種讓人民的聲音被聽見,然後主要依民意的多數來做事,甚至經過投票來決定誰來做事,雖然投票已經是一個民主最基本的防護機制,但到底甚麼是『人民的聲音』或是誰來聽到呢?這環節就是最大的問題,因為大部份的情形都是由『執政官員』來『明察暗訪』來獲得『民意』,或是透過民意調查來獲得。

而大家都知道這種『明察暗訪』或是『民意調查』都是種較為『封閉』的機制,即使不要說偏差的問題很大,更嚴重的是很難被較透明的『驗證』,不像是很多投票機制再怎樣都有或多或少的『防弊』機制,而很多民意輿情系統都是無法驗證的,最後明察暗訪更多是靠『高官朋友之間的飯局』來決定『人民的聲音』。

因此從 BBS 開始,我一直熱衷於透過機制讓資訊能夠更快的統計、聚焦,甚至能夠做因子分析,之後能夠做討論、決策,而這這些所有流程都能夠被大家看到,慢慢的從『信任但要驗證』到『信任來自於可驗證』,認為一個公開、透明的民意系統才是真正的『民主基礎』。

這十幾年下來做了不少利用網路系統或是社群媒體去『趨近』這目標:

歷年民意系統的開發歷史

其中最接近成功的是在 2013 年做的『林克傳說』及 2016 年的『專頁儀表板』,甚至專頁儀表板在 Facebook 停下 API 之前已經很多人在使用了,只是很可惜的要讓這系統復元,超過我只是一個工程師的負擔只好作罷。

因此在 2020 時就開啟了 Youtube 的計劃,只是這兩年包含有身體的因素、個性的因素 (懶墮)、工作時間忙碌的因素及疫情的因素,一直到今年三月才重啟,而在現在才有最基本的成果,就是有一個可以簡單的排行榜,來索引所有政治人物在 Youtube 的『聲量』。

雖然觀看政治人物是最『粗暴』的方式,因為許多議題要去區分角度是很困難的,雖然這樣做也很容易造成社會對政治人物的依賴與神化,但相對的以台灣現狀而言,政治人物是最單純且容易聚焦的。

相較『臉書粉絲專頁』的多元性雖然是好的,但卻沒有好的『索引』機制,因此要去找到足夠完整的資訊是不容易的,而 Youtube 的好處是社會議題的流量集中在新聞與社論,且新的頻道相較臉書須要更多的經營,因此這是較為容易達到足夠的『覆蓋度』而不容易很快失效。

在三月調校了計算效率的方法,四月進一步做出有意義的圖表,五月也針對了標籤加了快取機制,而在昨天跟『新文易數』的 API 串接起來,因此有了這份的排行榜/索引。

第一天的政治人物排行榜

有一個好的索引機制 (Indexing)以及沒有『人為』參與的環節,就能夠彌補人在大量觀察的不足,而民意輿情系統更是如此,但在開始下面的範例與分析時,要強調幾件事:

系統本身並不追求中立與客觀,任何系統本身都有出發點偏差及角度限制,更受限於社會現實本身的落差,但系統唯一能做的是『透明』、『可驗證』、『避免雙重標準』。

甚至系統只能呈現結果,本身須要人去做『因子分析/因果分析』,甚至經過這幾年的經驗,發現沒有『足夠專業的輿情分析師』是不行的,因為因果分析須要很多交叉資料驗證,甚至很容易陷入判讀錯誤的陷阱,也更發現若沒有足夠決策的人了解或相信這資訊,只是會讓錯誤判斷又多一次而已。

『問題一:真的可以從觀看次數看認同度嗎?』

郭正亮相關影片的發布量
郭正亮相關影片的觀看次數

從上面的兩張圖,上面是影片數,下面是觀看次數,會發現這兩個月而言『郭正亮』的影片數變化不大,但在五月之後整個觀看數就下跌很多,無論是在新聞或是在中國立場社論。

這因子很多,可能是他講的話認同度開始下降,只是在新聞相關影片是直接跌到完全不能比,但中國立場社論是跌很多,但也只是約是之前 1/3 到 1/5,是不是他在四月中講的話雖然吸睛,但最後反彈所造成的,這就須要另一個專業來解答。

相關網址:郭正亮的逐日線圖

『問題二:能否看到一個政治人物成為議題中心?』

蔡英文的影片數,下面是扣掉新聞

從上面兩圖的比較來看,可以看得出來蔡英文的新聞雖然時高時低,但變化幅度還在一定區間,個人社論也是(個人社論多是泛藍)。

但不一樣的是中國立場的談話節目在四月中之前是沒人理她的,但在四月中後開始加溫,一直到五月中後已經是每天有 15~20 隻影片談到蔡英文了,但事實上觀看數有相對應的增加嗎?

從下圖就可以看到雖然有時相關新聞有 Hit 到時會增加觀看人數,但整體而言都是很低的,唯一要注意的是最近的個人社論的觀看次數增加,這代表的是那些人講的話被接受度提升。

相關網址:蔡英文的逐日線圖

『問題三:是否看得出來論點有沒有效果?』

蘇貞昌的影片數
蘇貞昌的觀看數

上面兩張圖暫先扣掉新聞的部份,可以看得出來蘇貞昌一直有一波又一波的中國立場社論在討論,但不完全持續,但只有在 4/25 與 4/26 有成功吸引到觀看數,大部份都沒有,甚至是最近大量的發影片到每日 10 部,但觀看數還是很慘。

相較個人社論的部份最近就很有吸睛效果,應該是『很多小孩走了』造成的,但為甚麼相同是泛藍,談話節目摧不出來而個人社論就可以呢?很有可能是個人社論比較可以『灑狗血/情感操作』,而名嘴在這邊有沒有顧忌就不知道了。

相關網址:蘇貞昌的逐日線圖

『同場加映:韓導看大外宣』

韓國瑜影片數
韓國瑜觀看數

韓國瑜一直是大外宣或是韓粉有一群支持者,即使新聞話題不在韓國瑜身上影片還是有一定的數量,但不一樣的是大外宣中韓國瑜的影片效果通常不是很好,而是個人社論為主的韓粉觀看數都不錯,且大部份都比新聞高。

但最近突然有點不一樣,大外宣部份似乎逐漸加碼韓國瑜,而這觀看數也在 5 月中開始有效果,甚至在 5 月 27 日有影片有較高的觀看次數。

雖然個人社論的影片數量在下降,但整體看次數在上升,雖然有一波流量似乎是被大外宣吸走,真的對於其競合關係覺得很有趣。

相關網址:韓國瑜的逐日線圖

當然分析政治人物的人名是較單純,因為名字這關鍵字較為固定,而事件或議題就容易發散,只是下一部是否應該想辦法建立一個『事件議題簿』來聚焦議題的熱度與分布,這說不定是更重要的下一步。

雖然這一套要去合用『商業觀點』並不難,只是以商場或消費市場的角度要去看的頻道不太一樣,且要用的標籤關鍵字組也不一樣,最麻煩的是時間軸變化區間更長,可能要把上面的圖線的日改成週才有意義,但這又是另一套系統該做的事了。

--

--

Responses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