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臉書動態牆分布來看粉絲專頁經營

Gene Hong, 還是黑貘
7 min readAug 22, 2021

--

臉書在 8/18 公布了 2021 Q2 的 News Feed (動態牆) 的報告,這次的報告雖然不是第一次,但也是目前最完整的一次報告,這篇報告最主要是 Facebook 想要澄清他們的演算法並沒有『貓膩』,這一切都是照『Is this post worth your time? / 這篇文章值得花你的時間嗎?』的目標去運作的,但從這報告更可以看到許多須要思考的經營策略。

當然也知道若是由演算法去輔助人的行為,這看起來是相當好的事,但有時會過於放大差異與極端現像,甚至導向人們『事後』覺得不對的事,只是這是屬於『道德』的討論,臉書自己也承認與知道,甚至打開排行榜,前 10 名不是較為『立場價值顯明』的『道德綁架』,不然就是『可愛的貓』等的內容農場雞湯文。

而這篇文章並沒有想要討論這種『Social Dilemma』這種兩難問題,真的寫出來認為也沒有人想看。

在臉書的這份報告中,有兩個問題重點:

  1. 網站經營粉絲團很困難嗎?
  2. 分享連結真的這麼糟糕嗎?

當然理論上有一言以蔽之的表:

What kinds of posts people are seeing in News Feed/人們在動態牆看到的文章類型

這邊可以看得出來,若是以連結導流為目標的動態消息,占整個動態牆只有 12.9%,而其中透過粉絲專頁占 6.6%,也就是占所有的 51%。

雖然這是一種角度,但事實上換另一個角度來看,約有 60% 的曝光都是在人而不是在粉絲專頁,而粉絲專頁占不到 15% (14.3%),社團倒是快到 20% (19.3%) ,其他就是不到 10% 了,而這邊只算 『Organic /自然』的部份,當然若是加上廣告的部份可能會下修,但這又是另一個問題了。

Organic News Feed content views in the US during Q2 2021, broken down by source of the content.

看了上面這兩張圖表,應該會有人認為臉書讓有連結的文章觸及降很多,就像現在只剩下 6.6%,若是沒有連結的文章還有 7.7% 那樣,以這個數字來看,大概是 45% vs 55% 吧,只是這邊的資料沒有母數,也就是總發文數做基礎,若是含有連結的文章超過 45%,就可以說連結分享不利觸及,若含有連結的文章是少於 45%,反倒是要說連結有利觸及。

只是這邊並沒有在這邊論證著墨,對於『倡議/形像』為目標的粉絲專頁,不須要考慮對網站的導流,或是較認真以圖片與文案為主的粉絲專頁本就不是以連結分享為主,但相反的是新聞網站扣掉會員制,真正的價值在於連結分享的導流。

真正的問題是在於的確形式與技巧的確是一種很重要的『手法』,但本質上是否能夠『取代/不管』其內容,若不去真正的思考讀者或目標客戶要的東西,也就是內容與商品真正的價值,而是想要透過所謂的『極短的輕正義觀點』來吸睛或取暖,這樣帶來的互動/觸及真的有效嗎?無關是否要導流。

臉書的演算法基本上不外乎幾個重點:

  1. Inventory:從朋友、專頁、社團的文章。
  2. Signal / Assess:這些文章的社群訊號及你用的設備。
  3. Prediction:從既有資訊預測這文章是否值得你看。
  4. Relevance / Order:最後才會有所謂的排序呈現結果。
https://transparency.fb.com/data/widely-viewed-content-report/companion-guide/

當然我們也知道這種運作機制很有問題,在很多狀況也會用『最新動態』不做排序,只是常做這種事的人也知道,雖然這不會有你預期外的偏食 (偏讀),但這樣的閱讀經驗若不是發生甚麼立即的事情外都不會太好,除了有時臉書的演算法掛掉或是跳針,只是這種閱讀無法避免『同溫層』。

事實上應該有人注意到,有 57% 的動態牆是基於朋友與人物為出發點的資訊,雖然其中連結只占 2.3%,但相較之下雖然不高,但基本上被朋友肯定的資訊沒那麼簡單,更是種『協同過濾 / Collaborative Filtering』的結果,也就是真正的社群編輯/主播,若沒去思考怎樣的文章會讓怎樣的人分享,大部份的情形下才是真的石沉大海沒有效果。

也就是說在幾年前曾說過,若是一個最簡單的指標知道這篇臉書粉絲專頁文的好壞,會看的是『分享再分享』,也就是有多少人(雖然包含專頁、社團)被觸及到後願意分享,這才是證實這文章的擴散力,也就是會讓讀者的朋友肯定的價值,只是這要做到沒那麼簡單。

這篇報告的另一個重點是怎樣的文章/粉絲專頁/網站是最多觸及,只是這邊的資料是美國的,若是有機會有台灣的話,會更具有參考價值,但就像文章說的,只有 0.3% 的觸及集中在前 20 大網站,更只有 0.1% 的觸及在前 20 大連結,因為這 20 大占整體太少的比例,無法看得出來分布有沒有問題,通常至少要前 20% 來知道是屬於 80/20 法則的分布還是長尾效應的結果。

但從前 20 大分享文來看大概是這樣的分布:

  1. 圖片:10
  2. 有底圖大字:5
  3. 影片:1
  4. 相簿:1
  5. 純文字:1
  6. 連結:0

扣掉一個失效外,但看起來純連結是 0 真的很少,但其中圖片有 3 篇在描述有明鮮的連結,只是這 19 篇都是較為有觀點式的描述若是較為輕鬆的內容,包含 Joe Biden 的兩行字 (是唯一的純文字)。

只是從這邊來看,要討論的是『連結分享』的有效性,還是要討論『輕內容』的互動性,這兩個角度是不能獨立分開來看,因為臉書真正的演算法大部份都是由使用者來決定的,這使用者包含你個人的行為,及其他社群人的行為,這才是最難去『操控』的,除非是用『非隨機/下廣告』,這又是另一個議題了。

— — — —

本來要 Quote 之前寫的『粉絲團貼文準則與檢核』,但好像最後沒寫,不然可以讓大家參考如何做出一個能擴散的粉絲專頁貼文,只是要等下一個實作再說吧~~

延伸閱讀: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