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temap

如何從 Search Console 分析出最新關鍵字的

10 min readJun 16, 2025

--

網站經營重點不是在「內容」或是「產品」這生產者單向思維,而是要如何知道使用者的須求,透過這兩個「供需」的媒合讓須求獲得滿足,若只是以為提供「型錄」或是「分類瀏灠」,甚至只是提供「關鍵字搜尋」這種基本功能,就以為做到滿足使用者「資訊檢索」的須求,那就是太糟糕了。

在前一篇文章提到,網站經營者並沒有很認真的以資訊檢索的角度去「滿足」使用者,而提出一個「資訊整備率」的角度來讓大家檢視自己網站,在使用者回饋網站的「UI 與搜尋」真的有被好好使用嗎的基本檢核。

AI 提出的資訊檢索的 13 個階段

在之後也請 AI 改寫原著的這 10 個過程,而變成下面的 0~12 的 13 個過程:

資訊尋求行為的階段

當然這 13 個等級也是沒有必然的先後關係,也沒有一個很好的「操作型定義」來去分級或分類,而上面這個再經過「工人智慧」修正後,已經覺得差不多了,但除了後面的人機與多媒介往往已經超過網站經營,但也不乏是一個不錯的思考。

你的網站真的已經 AI Ready 的第一個問題

但這些都不是一促可及,就像是之前一直在問:

你的網站已經從內部搜尋記錄 (Log) 與 Google Search Console API 獲得最基本的關鍵字搜尋情境,做成對應內容與商品的「延伸資訊」,且能夠很即時的主動或被動的提供使用者,對其有幫助嗎?

若上面這件事若是已經做到,就可以開始著手原本的「關鍵字與標籤」概念,進一步升級的須要 AI 的「情境與須求」了,但就實務上獲得的資訊,很多網站即使有開始初步進行,而在「速度 / Velocity」、「數量 / Volume」、「多元 / Variety」(或是差異化)都有所不足。

能夠透過 Search Console API 做甚麼事?

在今年的 4 月 7 日,Google 算是解放了封印 14 年的搜尋關鍵字,透過 API 可以算是即時獲得網頁與關鍵字的配對,雖然無法對應每一次的檢索,雖然系統想要透過使用者「這次」的搜尋動機回應不同的內容是做不到,但已經可以獲得幾小時內(3~5 小時前) 使用者對每一個搜尋落點頁的關鍵字了。

有了這個資訊就可以做很多事情:

  1. 透過關連搜尋與即時關鍵字知道這個落點頁可能的閱讀情境與動機,而給與 UI/UX 的指引。
  2. 上述的指引包含對『廣告』或是相關的 Call to Action 做配對,例如若是整合「內容網站」與「電商網站」的搜尋字串找到其媒合配對的關係,可以更精確的做導購。
  3. 透過搜尋情境快速的調整內容架構,最主要的是標籤的設定,與其可以追加 Q&A 的內容。
  4. 在 SEO 可以把這些關鍵字變成「延伸搜尋」,增加內容與頁面,並強話語意。
  5. 因為知道搜尋動機強化情境,可以比只是用語意的資料更符合人性,提升在計算延伸閱讀、延伸商品的準確度。
  6. 知道使用者要甚麼樣的資訊,追加內容或尋找商品,提高滿足度。
  7. …….

從「新關鍵字」在建置時的來看困難點與細節

雖然說上面說了這麼算有「方向」甚至夠明確的目標時,真的要去實作又不是一件簡單的事,就像上面的第 6 點,若要能夠很簡單、快速、精確的知道這幾小時內使用者在我們的網站透過 Google 在找甚麼時,就有很多問題要解決。

  1. 大部份的關鍵字都是已經知道,一週內的新字通常只有 1/3 ~ 1/5,當天的新字就網站的大小也可能約是 1/10 ~ 1/20,也就是長期的關鍵字很多,若只是看列表就很難直覺得「聚焦」到所謂的新關鍵字。
  2. 若是要定義新字的爆發程度,最大的問題是當真的要能夠做到去「提示」的話,到底這個臨介點應該是多少,才不會造成時間太晚或是資訊太過量?
  3. 這樣的資訊是追求即時,但又要跟歷史資料去做比對,這樣的資料庫與演算法要如何設計到有效率,甚至 Google Search Console 的 API 是有 Quota 配額限制的。
  4. 最後的結果該是用甚麼介面來設計,一個當下的報表?一個可以看到正在成長的清單?或是有甚麼可以通知 Notification 的介面?

事實上就可以看到單單一項功能的實踐要成為有用就沒那麼簡單。

在 4/20 時,雖然不到兩星期就出來一個更好獲得資訊的「報表」,其中就有「爆發力」與「新舊關鍵字」的判斷,但發現這樣一次又一次的報表也是不實際,因為不太可能每小時都有人去看,所以花又花了兩個月及修改了 N 次 修改,其中不只是條件重新寫,甚至算法也要改寫,最後才解決下面幾個問題:

  1. 網站的大小與流量,甚至資訊變化的速度都會影響「新關鍵字」的定義與要求。
  2. 如何面對不同網站或產業的屬性,找到新關鍵字的不同思維,例如新聞網站跟美食旅遊網站跟影音平台都會差很多。
  3. 在操作介面上要如何更直覺與方便,讓編輯創作者能夠一目了然。

因此最後做了幾個調整:

  1. 只是用固定的點擊數或曝光數就能夠定義嗎?
  2. 是否點擊曝光要有最低值?
  3. 是否要參考這網站的「量體」,過低的字就不須要去產生?
  4. 最後呈現的只有一種門檻的報表嗎?能夠用較低的資源產生不同門檻的報表?
  5. 要用相對時間還是絕對時間對編輯更有感覺?

事實上要解決的問題比上面還多,甚至因為為了能更早獲得資料,而不是用「Final」最終資料,而是也會抓取「預估」資料,所以也會遇到前一次抓時是這個字是在早上 10 點時第一次出現成為新字,但過一個小時後變成早上 8 點第一次出現,時間序就錯亂了,就要做額外處理,只是這個大家就不用去注意了。

新關鍵字報表的閱讀

經過了 N 次的調整,最後是以「曝光與點擊排名的總名次」來去做「顯著度」的條件,這次是以前 10 名、30 名、100 名做為門檻來去讓使用者切換報表,以及加上絕對時間與相對時間的切換如下兩張範例:

新關鍵字的列表清單

在閱讀這份報表時要注意到幾件事情:

  1. 在 10, 30, 100 名的切換中可以看到有些網站一天都不會有前 10 名的,但有可能一天就有 10 個以上在 100 名,每一個網站屬性與經營都會差很多。
  2. 新關鍵字的定義不是「從未出現過」,而是「最近要注意的新字」,所以像「柯文哲」這個字從來不是新字,但過不久當有事件發生時跳出來也不意外,更有可能有些字就是有其週期性,如大樂透。
  3. 但更有可能因為你網站流量某個字一直存在,只是忽高忽低,再怎樣每天都會有個位數的點擊,所以就不會出現在這列表,包含品牌字。
  4. 為了要降低 API 的使用,12:00~8:00 這段時間不會計算,除外是每小時計算兩次,約是整點 10 分與 40 分各算完一次。

新關鍵字本身該注意的事

在之前,要先注意到會跳出新字一定要有三種條件:

  1. 使用者因為外部的局勢改變,這搜尋量開始變多,例如颱風要來了。
  2. 網站必須要有最一開始最基本的「落點頁」,不然無法從這部份獲得開始的流量,無法成為新字。
  3. 每一個網站在 Google EEAT 的屬性都不一樣,即使有相同的環境,類似內容文章也會有不同的效果。

也就是說這跟 Google Trends 不太一樣,Google Trends 雖然可以知道較完整的資訊,但無法注意到每一個產業與每一個網站的細節,更不要說一個網站經營的 Target Audiance 客層與 Authority 專業都不一樣,照著寫也不見得能夠獲得好的或優質的流量。

更不要說這些關鍵字的確可以反應「編輯寫的內容與使用者須求的落差」,因為文章寫出來有時可以從流量看到反應,但是否是預期的方向往往是未知數,甚至就經驗來看差距會相當大,用這樣的角度會看到更多不同面項。

要如何看這個新關鍵字清單?

這系統是架構在 GSC.analysis.tw (Webmaster 2.0) 系統,所以我在擔任顧問/兼值工程師的公司,只要是大多每天都會有前 10 名新字變動的網站都已經開始在用了,而想用的人可以直接登入使用,只要記得確認可以抓到 Google Search Console API 權限,過兩天後資料就會出現,但這新關鍵字是須要啟動「抓取每小時 API」的「標記/Flag」才行的,這可能須要「星巴克卡」之類的「等價交換」才行。

但我更鼓勵每一間公司真的開始提升「資訊檢索整備率」,當自己真的開發時才會發現這個可能性與未來價值比你想像中的大,但更可能這個坑比你想像中的更深更困難。

精選 Q&A (Gemini 2.5 Pro)

Q1:傳統網站的搜尋功能主要有什麼問題?

A: 最大的問題在於網站經營者抱持著「生產者單向思維」。他們常常以為只要提供「產品型錄」、「分類瀏覽」或「關鍵字搜尋」等基本功能,就滿足了使用者的需求。但這實際上忽略了去深入了解使用者真正的「需求」與「情境」,未能有效地將網站提供的「供給」(內容或產品)與使用者的「需求」媒合起來。

Q2:Google Search Console 的 API 對網站經營有什麼具體的幫助?

A: GSC API(特別是每小時更新的功能)能讓網站經營者在幾小時內就得知使用者是透過哪些「關鍵字」從 Google 搜尋來到自己的網站。這能帶來許多好處,例如:

  1. 優化使用者體驗 (UI/UX):根據使用者的搜尋動機,調整頁面設計與指引。
  2. 精準導購:將搜尋字詞與廣告或站內商品進行更精準的配對。
  3. 快速調整內容:依據搜尋情境,快速增加問答 (Q&A) 內容或調整標籤。
  4. 強化 SEO:將這些關鍵字發展成「延伸搜尋」內容,擴充頁面並強化語意。
  5. 滿足使用者:真正了解使用者的需求,進而補充他們想看的內容或尋找的商品。

Q3:「新關鍵字」是甚麼?為什麼它很重要?

A: 「新關鍵字」並非指從未出現過的字,而是指「近期搜尋量或關注度突然顯著提升」的字詞。它可能是一個有週期性的字(如:大樂透),或因特定事件而爆紅的字。

它之所以重要,是因為它能即時反映出:

  • 市場趨勢:使用者當下正在關心什麼(例如:颱風要來了)。
  • 內容缺口:你的網站內容與使用者實際需求之間的落差。 透過觀察這些新關鍵字,網站經營者可以更敏銳地調整內容方向,抓住流量先機。

Q4:既然「新關鍵字」這麼有用,為什麼找出它們很困難?

A: 要實作一個能有效找出「新關鍵字」的系統並不容易,主要挑戰有:

  • 雜訊過多:網站每天有大量固定的關鍵字流量,很難從中「聚焦」到真正有潛力的新字。
  • 定義門檻:很難設定一個標準,判斷一個字的熱度要「爆發」到什麼程度才值得注意,太晚或太頻繁通知都沒用。
  • 技術挑戰:系統需要即時處理,又要和龐大的歷史資料比對,對資料庫和演算法的效率要求很高,同時還得考慮 GSC API 的使用配額限制。
  • 呈現方式:如何設計一個讓編輯或創作者能一目了然、方便操作的報表介面也是一個難題。

--

--

No responses y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