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眾媒體絕對論 vs 社群媒體相對論

Gene Hong, 還是黑貘
4 min readMar 31, 2018

--

以為能夠跟記者 “協商” 要如何報導你真正的想法,真的是緣木求魚,我相信有太多人吃過記者的虧,只是通常大部份的情形下,記者與被採訪者站在一個不對等的狀況,一個是擁有媒體資源,一個只有自己,記者做了只是摘錄他自己認為的重點,更包含無意的誤解,斷章取義,甚至有意曲解你的想法,你能怎麼做,咬記者嗎?

只是這次這個 “無冕王” 翻了個大筋斗,先是這媒體在外的形像就不好,而被採訪者更是擁有自己的 “媒體”,雖然不是一般認知的 “大眾媒體” 而是 “自媒體”,只是影響力不再是那種小蝦米對大鯨魚不對等的狀況,造成這次不是某方面的 “媒體” 與 “人民” 的爭議,在某方面等同兩個媒體的抗衡了,只是這案例很罕見,因為本身擁有這樣群眾的人還是極少數,更不要說在傳播的能力技巧 “各有所長”。

媒體本來就是有立場,有觀點角度,不要說沒預設立場與角度,那是不存在的,若真的每一個媒體都能做到的話,那肯定的是每一個媒體報導的內容都一模一樣,因為每一個都是 “客觀” 的, 但事實上我們早就知道這是不可能的,但每一個 “資深記者” 都強調自己的客觀,超然與專業度,這個我相信每一個職業都有專業與道德,但現在記者該有的道德不是以為自己講的話是都是對的,而是以自己觀點偏頗的字句,要讓讀者學會判斷與選擇,不是照單全收。

記者以為在沒有發佈之前,不該讓其他人確認,尤其是當事人,這不是因為怕被 “影響” 其中立,而是本來這報導就是有特定的角度立場觀點,若是寫出來的內容被當事者質疑或挑戰,會很麻煩,所以就說出這樣冠冕堂皇的說詞,是不對的,記者本來就有 “權力” 與 “義務” 用自己的觀點說話,尤其是在揭發對社會有影響的 “事件” 更是重要,但更要了解這只是部份主觀的內容,發現一些事情不是因為有沒有被 “對方看到” 而影響,真正影響內容的是主編,媒體擁有者,或是有影響力的人,若是一般人誰理阿。

雖然說一個專訪可以完全的錄音與錄影去 “還原”,但事實上能夠在幾小時能夠挖出一個人的想法與觀點是不可能的,只能獲得一些資訊的片斷,只是整理這些片斷出來並不影響報導的價值,因為記者不須要為別人說話,而該是為自己的信念說話,為報社社長的營利說話,這才是真實,當你認定你自己寫下來的是客觀,這早就是很主觀了。

我在 30 年前投身網路,是認為網路可以降低傳播成本,讓更多人可以發聲,訊息的傳播不再只是國家機器或少數人才能 “控制” 的工具,這應該是每一個人都能夠使用的,只要你能夠寫出或說出都有機會被人看到,而不是只能經過 “記者”,把這工具讓所有人使用,才能夠講出更多的事實。

要一個人說出 “Nothing but the Truth” (都是真實) 已經很難做到,因為人只能用自己的觀點去投射事實,甚至要做到一個人能說出 “Whole Truth” (全部的真實) 更是不可能,因為所謂的 “全觀” 與 “客觀” 是要包含所有的角度,所有的立場,所有的可能性,人是做不到的,記者是人,記者應該也做不到,除非記者不是人。

網路也不是多美好到能夠看到所有的真實,因為網路只是讓媒體成本降低,包含內容創作,與資訊傳播,要做到讀者可以不再只是完全的被填鴉,被框架所限制思考,須要一段很長的路要走,甚至網路只是個開端,只是個工具,不是最終的解答與結果。

所謂的 “老記者” 說實在的該被淘汰了,但這個不是因為年齡的關係,而是那些自認為靠自己或單一媒體可以做到 “公正客觀” 的記者,不然你回去翻 10 年前或 20 年前更早的報紙,那些媒體很多都是 “剛正不阿” 為自己單一信念說話的狂信者,以現在的思維來看早就是明鮮的 “偏頗” 及 “單向度” 觀點,不要說客觀了,甚至只是強烈到不行的媒體自我 “同溫層”。

但不代表記者是錯的,只是時代的價值與意義已經在改變,就像是 “相對論” 發現時間與空間沒有一個 “客觀超然” 的量度方式,一切都是在於你 “相對” 的觀察,只是我們知道很少人從認知相對論而發現自己的絕對論是錯的,而現在為甚麼大家都已經認為相對論是較接近真實,是因為那些相信有絕對客觀的人都 “被時間推移 (死光光)” 了,因此不能希望他們改變,只希望他們不要擋住時代。

--

--